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博學(well-read)很重要,無論在歷史或文化上,知識總會豐潤藝術家的內在生命。』─Zbigniew Preisner, 電影配樂師
事件一: 不明植物品種現身鬧市
地點: 中環嘉咸街街市某花舖
一棵普通的盤栽, 本來不值得令人注意, 問題是那張寫上錯別字的標籤: 「夏威姨木瓜」. 天, 好端端的木瓜, 怎會跑出一個阿姨來著? 更聯想起另一位阿姨─「夏蕙姨」黃夏蕙! 香港人寫錯別字的情況, 已到達「不知不覺」的地步.
事件二 : 健身松鼠教游泳
地點 : 中環半山必列者士街51號,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YMCA)
我們經常批評電視節目《事必關已》小題大做, 連半山有松鼠出沒, 都可以大做文章, 故作驚奇. 有誰想到這裡有比松鼠更驚人的─健身松鼠! 松鼠本來是可愛的動物, 這張游泳班海報, 將松鼠的形象完全顛倒. 一隻身型健碩的松鼠,叫人引起無限暇想....
事件三 : 瞓街奇景
地點 : 鄰近孫中山史蹟徑的某街
起初以為真的有人如此夠格, 露宿街頭,也要有型有款有骨氣─「一日瞓街, 一世瞓街」! 事實上, 這是某套開拍中的電影佈景. 還找來舊傢俱和廢置電器( 以電視機殼做書架) 修飾, 更不知從何處找到大量玻璃酒瓶 (哪個酒鬼有如此驚人酒量!? ), 建起一棵玻璃樹,充滿懷舊味道.
這些事物與藝術有何關係? 表面上完全沒有, 但細心觀察, 其實可以留意到本地文化與語言謬誤互相碰撞下產生的火花. 而藝術創作, 往往不能缺少歷史、文化、語言這幾種重要元素.
2008年4月15日晚上, 蛙王郭孟浩到灣仔合和中心踩場
本地行為藝術先驅、自稱「蛙王」的郭孟浩, 浩浩蕩蕩闖進香港藝術學院, 宣揚「蛙玩臨」(Frog Fun Lum) 的訊息.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太清醒」, 以此形容郭孟浩這位藝術家, 頗為合適. 不識「蛙王」的人, 從外表上會斷定他是個神經漢 (「蛙王」的外表, 不是不像一位旁門左道的道士似的). 不明白「蛙王」行為的人更大有人在. 也許「蛙玩臨」著實叫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 郭孟浩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通過嬉戲的方式, 企圖嘗試打破藝術的界限, 實踐了將固有藝術規範推翻的理念.
「蛙王」要求在場的觀眾, 透過奇裝異服、由傳統書法演變而成的大型塗鴉文字、隨手拈來的拚貼(collage), 配合演繹他本人自創的數字韻律操, 製造一些動機曖昧不明的行為.「蛙玩臨」本身便是一場臨場演出, 「蛙王」不重視結果會有甚麼實質用途, 反而重視追求行動的過程, 探索箇中的種種可能.